【标题】:无界乡村文博群落,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【正文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,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——无界乡村文博群落,正在悄然兴起。这一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,将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 无界乡村文博群落,顾名思义,是一种没有围墙的文博空间。它将文化展示、教育、交流等功能融入乡村生活,让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自由生长。这种模式的兴起,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: 1. **文化自信**: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,乡村地区也开始重拾文化自信,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。 2. **创新驱动**:在科技和互联网的推动下,乡村文化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,而是通过数字化、网络化等手段,实现文化的创新传播。 3. **社区参与**:无界乡村文博群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,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活力和社区的凝聚力。 4. **跨界合作**:通过与艺术、教育、旅游等多个领域的跨界合作,无界乡村文博群落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 5. **可持续发展**:这种模式注重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生,推动乡村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。 无界乡村文博群落的成功实践,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,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。未来,随着更多的乡村地区加入这一行列,我们有理由相信,乡村文化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。 【结语】 无界乡村文博群落,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发展模式,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。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,也为乡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推广和完善,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乡村地区焕发出新的文化生机。

参考以下文章来源:

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

1.无界乡村:开放文博群落的探索 古建 进化 乡村 该镇 工坊 印纹陶 博物馆 湾里 欢潭村 文化 第1张

人民资讯

关注

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

本文转自:农民日报

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朱海洋

最近,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,当地的乡村博物馆群矩阵又添新成员——位于大汤坞新村的茅湾里陶瓷艺术馆。接下来,这里每周将至少举办两场非遗体验教学活动,致力于打造成为公众欣赏、学习和交流陶瓷艺术的平台。

与该馆毗邻的,是全国首家以印纹硬陶为主题的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,于去年底开放展览。在学界,有“一部陶瓷史,半部在越地”之说。2006年,作为越国时期重要的民用窑生产基地,茅湾里窑址跻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如果说,博物馆将印纹陶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,艺术馆则更侧重创新演绎,彼此交相辉映。

进化镇有美丽的生态环境,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为动人心弦,这里是“一文一武”布衣都督汤寿潜、民族英雄葛云飞的故里。而以印纹陶博物馆为核心,围绕其间的还有该镇辖内的6家乡村博物馆和文化馆,通过党建联建机制,组团形成了“非常6+1”农文旅共富工坊融合链。

走进欢潭村的欢禧咖啡,这里原为江南织造厂,通过产业招引被赋予新生命,不仅装饰别出心裁,更成为集党建引领、便民服务、文化引导等于一体的“红色驿站”,回乡创业者便是村里的年轻党员。

进化镇党委书记顾欢军介绍,5年来,该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,相继投入3500多万元修缮42处古建筑,并且在萧山率先出台文物古建村社的运维管理机制和奖励补助政策。在他看来,保护这些文物古建和优秀文化,关键在于活下来、火起来,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,从而让百姓更有获得感。

近年来,进化镇将人文触感深度融合进村咖、农文旅产品、宋服体验等业态中,通过时尚化、创意化的演绎吸引游客。比如,在欢潭村,宋韵文化映照在忠义岳家军的巡演中,将历史故事演变为具体场景;在太平桥村,废弃的蓄水电站摇身一变成为悬崖咖啡屋,自然生态与机车文化跨界联名,成了彰显“潮文化”的网红打卡地。

如今,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,正成为进化镇的“引流神器”。该镇因势利导,计划以此为载体,将本土的生态资源、历史文化、村落风貌等“打包”,融合“共富工坊”的农特产品、文创设计,把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,让乡村左手书卷气、右手烟火味,走出一条人文乡村、艺术乡建的共富路。

数据显示,得益于一众新业态的落地,2023年,进化镇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3万人次,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27.9万元,同比增长九成多。

发布于:北京